蝉鸣轻响的盛夏,钱塘江畔的诗意微风轻拂而来。2025年7月1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组织“诗路拾‘珠’”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建德博物馆,深入挖掘诗路特色文化,开展“诗路文化建设与钱塘江流域文旅融合发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贡献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
本次活动由建德市团委、建德博物馆指导支持,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书院主办,以“校地合作”之姿,共同推动浙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现代表达,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
“水接江流,山藏诗骨。”走进建德博物馆,团队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依次参观了“唐诗之路建德段”、“钱塘江流域历史遗珍”、“建德民俗文化”等展厅,认真倾听诗路沿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故事。从白居易“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的千古情怀,到陆游“楼观沧江尽,潮来无处平”的沉郁壮阔,队员们在历史回响中触摸诗意浙江的文化脉动,感受到钱塘江流域蕴藏的深厚文脉和文化自信。“没想到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今天才真切感受到诗路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队长郑俊炜感慨道。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博物馆报告厅开展“钱塘江诗路文化建设与文旅振兴”专题研学宣讲会。领队郑俊炜带领队员结合前期在桐庐严子陵钓台、桐庐深澳村、建德航川村、富阳龙盟古镇等地调研收集的资料,通过数据展示、案例分享、短视频播放,讲述诗路文化带建设对推动当地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分析诗路文化如何与数字传播、非遗创新、生态旅游融合,为地方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宣讲中,团队成员还结合生动案例向现场村民代表和青年学生分享诗路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参与路径,从“如何让古诗词‘活’起来”到“如何借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鼓励大家共同参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与传承,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当代生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
⸻
实践不仅仅在“听”,更在“走”和“看”。在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后,团队分组前往严州古城诗路沿线部分遗址和自然景观实地采风,拍摄和记录古建筑、诗碑遗迹、传统民俗场景,探访当地村民了解他们在诗路建设中参与的故事与心声,用影像和文字记录诗路文化的当代脉动。“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对文化的探寻和对自我的叩问。”领队老师李沁蓓在拍摄完古渡口落日余晖下的江水涟漪时写道。
“此次‘诗路拾‘珠’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文化调研,更是一次青年力量参与浙江省‘千万工程’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带队教师王逸晴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校地合作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深入浙江乡土文化肌理,让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据悉,“诗路拾‘珠’”团队自组建以来,已完成寿昌镇、龙门古镇等地调研活动,累计宣讲场次超6场,培训活动3次,制作调研成果册、视频宣传材料用于钱塘江诗路文化建设宣传,惠及村民和游客超2000人。
诗路绵延千里,文化赓续不断。未来,“诗路拾‘珠’”团队将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领导下继续前行在钱塘江诗路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挖掘并记录属于浙江的文化故事,践行青年一代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让诗路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撰稿人:李沁蓓 王逸晴 卢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