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高校如何成为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阵地,如何让青年学子在创新实践中体悟文化精髓,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其独特的“小私塾”特色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近日,“小私塾”系列活动之“端午香囊手作活动”在校园内悄然走红,成为观察高校文化育人新模式的一扇窗口。素手拈香,巧制香囊,同学们在一针一线之间感知工艺之美,于草药芬芳之中体悟传统之韵,沉浸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之中。
据了解,这并非浙工商杭商首次开展此类“第二课堂”课程。自建校以来,杭州商学院便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生态,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育人潜能。在小私塾平台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并学习传统文化。
譬如在“毕业季收纳课”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整理打包的实用技能,更在细致入微的生活实践中感悟“勤俭持家”的古训精义;“插花”课程则借花寄情,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插花艺术的意境美与礼仪美,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修养与艺术素养;“茶的冲泡与品饮”“咖啡冲泡”“酒文化”等活动,则将饮食文化化为载体,涵育学生对多元文明的包容与尊重,营造出开放融合的人文氛围。
小私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老带新”的朋辈教育模式。活动中,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化身“小导师”,将自己的拿手技能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帮助低年级同学快速入门。这一过程不仅让参与者受益匪浅,也让“小导师”们在教学相长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沟通与领导能力。“最打动我的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担任过三次“剪纸”课程指导的卢同学坦言,“为了弘扬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进行了大量的练习,这种倒逼式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理解。”数据显示,过去一学年,小私塾累计开展文化活动40余场,参与师生逾2000人次,其中学生自主策划占比达85%,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传承生态。
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调查显示,93%的“小导师”表示教学经历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90%的参与者认为活动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更令人欣喜的是,已有7个院系的优秀学员加入传承队伍,使小私塾成为跨学科交流的文化枢纽。
小私塾的运行模式充分展现了杭州商学院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前瞻性。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小私塾主张“轻量化、去中心化”的实践育人思路,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提出,内容契合青年群体兴趣,形式追求沉浸式、互动性体验。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平台,更是创意的孵化场、能力的锤炼场、文化的播种场。“我们希望小私塾能成为一个孵化创意的空间,让学生在这里发现兴趣、提升能力,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如杭州商学院的书院辅导员陈久运老师所说,小私塾可贵的是营造了一种文化传承的生态圈。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传承者,也都是受惠者。这样的良性循环,正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
据悉,小私塾正积极筹备“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拟引入更多具有地方风情与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邀请行业专家与非遗传人走进课堂,进一步扩大学生策划队伍规模,提升项目专业性与影响力。这个蓬勃发展的平台,正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与浓厚的人文气息,见证着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一代代人的热爱与守护。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将继续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理念,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描绘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新图景。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青年手中熠熠生辉,照亮未来。(撰稿人:卢嘉鸣 陈久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