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近日,瓶窑镇里窑社区在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指导下,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热情参与,在社区内掀起了一股垃圾分类的热潮。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阐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具体分类标准以及实际操作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直观的展示,孩子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活动现场问答环节,“那用过的面膜纸呢?总不能算易腐垃圾吧?”一位小朋友追问到。“这个属于其他垃圾哦,”工作人员解释道,“面膜纸大多是无纺布材质,吸水后不好降解,也不属于可回收物,所以要扔进其他垃圾桶。”孩子们的提问接连不断,工作人员耐心地一一解答,成了最热闹的“知识课堂”。
活动现场的旧物利用手工环节,孩子们用废旧水瓶制作简易吸尘器,碎纸屑在自制工具的吸力下“听话”地跑进水瓶里,引得围观者阵阵惊叹。大家边做边讨论,有人说要给自家宠物做个清理毛发的小工具,有人琢磨着改良角度方便吸床底灰尘。原本要被扔进可回收桶的废旧瓶子,在巧手下变成了实用的小物件,也让孩子们实实在在摸到了“变废为宝”的门道——垃圾分类不只是“分”,更是让每样东西都能在合适的地方继续发光。
用废旧瓶子做花洒壶的过程,比孩子们想象中更有成就感。一开始拿起废弃的PVC管时,总担心剪歪了,可跟着工作人员的步骤一步步做下来,看着原本要扔进可回收桶的瓶子和管子渐渐有了“花洒”的模样,心里竟有点小激动。
当往做好的壶里灌上水,倾斜瓶身的瞬间,细密的水流从瓶盖孔里稳稳洒出来,突然觉得,原来“变废为宝”离生活这么近。这把自己做的花洒壶,没有超市买的精致,却格外顺手——瓶身大小刚好能握住,水流的粗细也是按自家花草的需求扎的孔,浇多肉时不涝,浇月季时够匀,连平时倒掉的洗菜水、淘米水,也有了用武之地。
此次里窑社区垃圾分类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增强了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原来垃圾分类不只是“分清楚、扔对桶”,更藏着循环利用的智慧。一个不起眼的旧瓶子,稍动心思就成了生活里的小帮手,既省了买花洒的钱,又给地球减了负,这种实实在在的收获,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明白“环保”二字的分量。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在社区内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为构建绿色、环保、美丽的社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里窑社区将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力度,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将垃圾分类知识送进每一户家庭,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新时尚。同时,社区也将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助力余杭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