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在线

“艺”路普法解码未来社区,共享法庭注入法治基因

2025年7月1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艺”路普法实践团走进富阳区翰林社区,开展以“未来社区建设与共享法庭调解机制”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在资深调解员吴肖杰的带领下,团队穿梭于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区,亲身触摸基层治理的脉动,探寻法治力量如何为老小区注入智慧新生。



步入翰林社区,实践团仿佛打开了一幅未来生活的立体画卷。在整洁明亮的社区食堂里,老人们正享用着营养均衡的特惠午餐,“三菜一汤才10块钱,味道好又放心!”一位白发老人笑着点赞。这里不仅解决日常用餐,更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温馨驿站。


活力四射的舞蹈房、便捷的社区卫生院、解决双职工后顾之忧的学前托管班、功能齐备的社区活动中心,以及独具特色的“民兵之家”和庄重的党群会议室……多元空间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勾勒出“五分钟生活圈”的便利蓝图。而调研的核心——社区调解法庭(共享法庭)更令学子们驻足,这个基层法治枢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纠纷解决模式。


在共享法庭,吴肖杰调解员以其四年深耕一线的经验,向学子们剖析了翰林社区基层调解的“硬骨头”——老旧小区频发的漏水纠纷。他指出“诊断难”:管道老化锈蚀、隐蔽防水层失效、不当装修破坏……漏水源头如同谜题,精准定位异常困难。“往往是楼上楼下各执一词,凿墙查验成本又高,陷入僵局。”吴肖杰坦言。



“责任乱”是另一大难题:屋顶渗漏是开发商遗留问题?还是物业维护失职?卫生间漏水该找楼上业主还是归咎于原始设计?外墙渗水责任在谁?保修期过后问题暴露,责任归属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开发商、物业、业主多方角力,推诿扯皮成为常态。


这种模糊的责任划分直接导致了“化解困”,调解成功率长期低迷,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的顽疾。这也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基层法治建设不仅需要热情,更需直面复杂现实的智慧与韧性。


面对挑战,翰林社区以共享法庭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翰林模式”。模式中,“法治带头人”举旗定向,把握社区法治建设大局,统筹资源;“法律明白人”扎根网格,化身政策法规的“传声筒”和社情民意的“收集站”,在楼栋间播撒法治种子。



专业律师坐镇赋能,律所法律顾问提供权威法律意见,为复杂案件精准“把脉开方”;人民调解员则温情搭桥,像吴肖杰这样的调解员深入一线,用情、理、法融合的智慧弥合分歧。更关键的是“三方联动”聚力攻坚:社区、律所、公安紧密协作,形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纠纷调处合力,让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



“这次调研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实践团成员在结束走访后深有感触,“在翰林社区,我们亲眼见证了未来社区‘以人为本’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共享法庭和多级调解机制在破解基层治理痛点、疏通法治‘毛细血管’中的关键作用。吴调解员对漏水纠纷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书本法条在现实落地时的复杂与挑战。”


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刘晓琴老师所言:“深入基层,方知责任之重。‘艺’路普法不仅是调研,更是将法治理想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实践。翰林社区的探索启示我们,未来的法律人必须具备将专业智慧转化为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



未来,“艺”路普法实践团将继续步履不停,带着从翰林社区汲取的宝贵经验,走向更广阔的城乡基层,以青年学子的敏锐观察和专业热忱,持续解码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为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画卷贡献青春智慧与法治力量。


撰稿人:李颖 彭垣熹 毛紫涵 傅浩天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