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山村为了通过系统化的宣传引导与实践行动,提升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认同度和参与度。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精准投放,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村容村貌。培养村民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凝聚共建共享的环保共识,从身边小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特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吸引五十余名小朋友参加。
垃圾分类讲座对孩子们而言,是一堂生动的“环保启蒙课”。它能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垃圾的不同种类、分类标准和处理方式,明白“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道理,在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同时,讲座能帮助孩子们养成“随手分类”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会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会成为家庭里的“垃圾分类小宣传员”,带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参与,让环保的力量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再扩散到整个社区。
过去讲垃圾分类,常是“念条文”“看手册”,孩子们听着容易走神,记住的少。而扔沙包游戏把知识变成了“目标”——不同颜色的沙包代表不同垃圾(比如绿色沙包是易腐垃圾,红色是有害垃圾),对应的投掷区域就是分类桶的“模拟版”。扔的时候得先想清楚“这个沙包该扔哪”,投对了才算赢。小小的沙包,扔出的是知识,是欢笑,更是改变的开始。
当家里的鸡蛋托攒了一堆,你会怎么处理?在南山村,孩子们用剪刀、颜料和巧思,把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品变成了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乌龟”、一座座小房子、一个个冰激凌——这不仅仅是一场有趣的手工课,更是一堂生动的“废物利用课”,藏着不一般的意义。让“废旧物”有了新生命,读懂“循环”的智慧。生活中很多“没用的东西”,只要花点心思,就能焕发新生。这种“变废为宝”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扎根心里。
家里堆积的废弃光盘,曾是播放音乐、存储数据的“功臣”,如今却可能被随手塞进抽屉,或是混入垃圾堆,光盘的塑料外壳耐用却难降解,随意丢弃会成为环境的负担。——但在南山村的课堂里,它们摇身一变,成了墙上转动的时钟。这小小的转变,藏着废物利用的巧思,更藏着不一般的意义。让“无用之物”重获价值,读懂“资源循环”的深意。
此次活动过程像一场“资源重生”的演示:所谓“废弃”,只是功能的暂时退场,而非价值的终点。就像村里的旧报纸能再造纸、破布料能拼坐垫,光盘变时钟的创意。生活中许多看似“该扔”的东西,只要换个角度,就能找到新的用武之地。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比书本更直观地诠释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鸡蛋托变乌龟的小事,其实是在教会我们:守护南山村的整洁与美丽,不必等惊天动地的壮举,就藏在这些日常的小创意、小坚持里。
漫步南山村,如今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巷道旁,色彩分明的垃圾分类桶整齐排列;村民们提着分好类的垃圾,熟练地投进对应桶内;孩子们追着大人念叨“菜叶是厨余,电池要单独放”……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我们对“垃圾分类”这件“小事”的认真对待。
南山村村委会领导表示,此次活动成效显著,不仅让村民们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大家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未来,南山村将持续开展相关活动,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绿色生活理念扎根每一位村民心中,共同打造整洁、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