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技艺,感悟匠心精神,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寻找消失的职业”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日走进宁波图书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调研学习活动。实践团的同学们在这里近距离接触古籍修复技艺,并采访了从业三十余年的资深修复师李师傅,揭开了这一“消失中的职业”的神秘面纱。
三十余载守护古籍初心不改
走进宁波图书馆古籍修复室,满屋弥漫着淡淡的纸墨气息。李师傅正伏案操作,他轻轻翻开一页破损的古书,指尖流转之间,纸张仿佛获得新生。自1988年进入宁波图书馆以来,李师傅已在古籍修复一线坚守三十余年。他坦言,最初对这门手艺并不了解,是跟随老一辈师傅从纸张辨识、浆糊调配等基础学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几十年来,他见证了无数珍贵典籍从残破不堪到重焕光彩的过程。正如他所说:“修复古籍,不仅需要心静如水的耐性,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技艺传承:纸寿千年的背后
古籍修复的工序复杂而细致。从评估、清洗,到修补、平整,再到重新装订,每一步都需耐心和精细。尤其在“配纸”环节,修复师需找到纹理、颜色几乎一致的纸张,才能做到“天衣无缝”。李师傅介绍,他们常用手工宣纸、糯米浆糊,并加以天然防虫药材,这些配方往往需要口传心授。稍有不慎,可能毁掉整本书卷。正因如此,古籍修复被誉为“与时间赛跑的艺术”,也是历史文化能延续千年的保障。
坚守冷门职业的挑战与坚持
当实践团同学提及修复师群体的现状时,李师傅直言:古籍修复师在全国范围内数量极少,大多为上了年纪的老师傅,年轻人稀少。学习周期长、收入有限,使得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而这门手艺需要十年如一日的沉淀。”李师傅感慨道。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坚守,因为在他看来,每一本古籍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文化记忆,值得用一生守护。
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探索
在交流中,李师傅也谈及了古籍修复的新尝试。近年来,宁波图书馆尝试将修复技艺融入文创设计,推出书签、笔记本等衍生产品,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激光扫描辅助,提升修复效率。这些探索让传统技艺有了更多与当下生活的结合点,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此外,古籍修复师也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项目,为地方族谱修复、乡村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实践感悟:在守护中汲取前行力量
通过这次采访,杭商院“寻找消失的职业”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它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正如团长巫子懿所言:“在李师傅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对文化的执着守护。或许古籍修复师的身影并不为人熟知,但他们默默的付出,是历史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本次宁波之行,让同学们更加坚定了“寻找消失的职业”的意义:不仅是探访一种手艺,更是向社会传递守护文化的呼声。未来,杭商院实践团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文化,用眼睛发现匠心,用心灵感悟传承,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让这些濒临消失的职业焕发新的生机。
撰稿人:巫子懿 鲍炜 卢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