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指导下,余杭区瓶窑镇长命村联合再生资源回收单位双木环境在良渚暖村开展了一场以“团扇拈花绘,指尖趣意浓”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的每一寸肌理。
垃圾分类培训师通过系统讲解垃圾分类标准,打破村民“分类麻烦”“与己无关”的认知误区,让参与者理解分类是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是连接“认知”与“行动”的桥梁,既是提升公众环保素养的“基础课”,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必修课”,其价值不仅在于教会分类方法,更在于唤醒社会责任,让“绿色共识”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
培训结束,孩子们将所学的分类知识立即投入到“垃圾分类磁力运笔迷宫”的游戏中去。迷宫板上绘有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生活场景,每个场景中散落着不同垃圾(如香蕉皮、易拉罐、过期药片、纸巾)。孩子需观察“垃圾”类型,规划路线,将其运送到对应的垃圾桶图标处。当环保教育遇上趣味游戏,改变就从一支笔、一块迷宫板开始。磁力垃圾分类运笔迷宫不仅是一款玩具,更是一扇引导孩子关注生态环境的窗口——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明白:每一次正确的“分类选择”,都是对地球的温柔守护。
团扇拈干花的过程本身即是一场治愈的创作体验:将自然风干的花卉定格于扇面,既是对“零废弃”理念的践行(避免鲜花凋零后的浪费),也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变废为宝”的可能——那些曾被视为“自然废弃物”的落花,经修剪、粘贴后成为可长期保存的艺术品,恰似垃圾分类中“资源循环”的微观缩影,潜移默化中传递“每一份自然馈赠都值得被珍视”的生态观。当孩子们手持亲手制作的干花团扇,扇动的不仅是夏日的微风,更是对“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与人文共美”的美好期许,让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美学,让环保意识如花香般浸润人心。
手掌绘梦通过以手掌拓印,当我们用手掌拓印花朵时,触碰的不仅是画纸,更是与自然对话的媒介。这种将环保意识融入艺术创作的方式,让“绿色生活”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日常实践。愿每一道掌纹都成为环保的涟漪,从指尖出发,在生活的画布上,晕染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绚丽图景——毕竟,我们掌心里的春天,从来都与地球的未来紧密相连。
当古典团扇邂逅现代环保,当手掌画融入分类理念,这些充满温度的创作载体,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垃圾分类从“硬性规则”变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从团扇的扇面绘制到手掌画的拓印,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资源循环、生态保护的深层内涵。团扇轻摇,扇走的是对垃圾分类的陌生与隔阂;手掌拓印,留下的是对生态保护的承诺与行动。这些看似微小的创作,实则是撬动环保意识的支点: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文明,当身体记忆碰撞分类知识,改变已在指尖悄然发生。愿我们都能成为“行走的环保艺术家”,用创意为分类赋能,让每一次手工制作、每一笔色彩涂抹,都成为地球家园最生动的守护宣言。长命村的垃圾分类,是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微观样本。在这里,环保不是城市人的“时尚选择”,而是乡村人守护家园、延续文脉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