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在线

“垃圾分类新风尚,绿色崇化共创建” 崇化村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


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在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指导下,一场以“垃圾分类新风尚,绿色崇化共创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崇化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以创新实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吸引30余名小朋友踊跃参与,成为乡村振兴中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

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带孩子们观看了古人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明确的垃圾管理制度,《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虽惩罚严苛,却体现了古人对公共环境维护的重视。在唐朝,长安城设有专门的“监市”管理城市卫生,百姓需将生活垃圾、厨余废弃物分类存放,由专人定期清理转运。同时,古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更是令人赞叹,他们将草木灰用作肥料、破布废纸回收造纸、动物骨骼加工成工艺品或工具 ,这种“物尽其用”的理念,正是现代循环经济的雏形。

垃圾分类飞行棋,这场游戏不仅是一场思维的较量,更让孩子们体会到寓教于乐的力量。以往枯燥的分类规则,通过具象化的情境变得生动有趣,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清晰。走出活动场地时,孩子们下意识地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投进了可回收垃圾桶——这或许就是游戏带来的改变。它让孩子们明白,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准确分类、每一个微小行动中的责任。

收集材料时,看着积攒的奶茶袋,那些曾经喝完就准备丢弃的塑料袋,突然变得“珍贵”起来。花花绿绿的奶茶袋印着不同品牌的logo,原本平平无奇,此刻却成了独一无二的“创作素材”。清洗、晾干这些奶茶袋的过程,像是在为一场奇妙的变身做准备,也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许多被忽视的废弃物,其实都蕴藏着再利用的可能。

成品的收纳盒不仅实用,摆在桌面上还成了独特的装饰品。它小巧精致,能装下零碎的小物件。这次手工体验,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变废为宝”的魅力——环保并非遥不可及,一个奶茶袋的二次利用,既是对资源的珍惜,也是对创造力的挖掘。

玻璃瓶圆滑的表面不像纸张那样容易着色,颜料的涂抹力度和笔触方向都需要反复摸索。起初,孩子们的线条歪歪扭扭,图案也显得杂乱无章,有些孩子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但静下心来,孩子们不断调整绘画方式,用细笔勾勒轮廓,耐心地一层层上色。随着时间推移,瓶身上的花朵、藤蔓渐渐清晰,色彩也变得丰富立体。原本冷冰冰的废弃容器,如今变成了一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柔和的灯光透过瓶身,与斑斓的色彩交织,营造出温暖而梦幻的氛围。它既可以当作花瓶装点房间,也能作为烛台增添生活情调。

“变废为宝”创意工坊,直观展现资源循环利用价值。此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垃圾分类理念扎根孩子们心中。崇化村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环保意识,更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出“宣传 - 实践 - 长效”的可行路径。未来,崇化村将持续深化生态治理,以绿色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